发布日期:2025-07-25 01:20 点击次数:187 |
2025年6月17日下午5点,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,一辆看似普通的粤港两地牌客车引起了海关关员的注意。车辆行驶轨迹异常,明显在躲避监管。当关员截停检查时,车内99株活体濒危珊瑚暴露无遗,总重量达到23.26千克,这些被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附录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差点就要流入内地市场。
这起案件看似简单,背后却折射出濒危物种保护与黑市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。一名随行旅客坦承,自己受他人指使携带这些珊瑚入境,只是为了那点”带工费”。这样的场景,在海关执法一线并不少见。
1
走私背后的暴利诱惑
活体珊瑚在黑市上的价格让人咋舌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一株品相好的石珊瑚,在非法市场上能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。99株珊瑚如果成功走私入境,获利可能高达数十万元。这样的暴利空间,足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。
华南野生动物物种鉴定中心的专家告诉笔者,珊瑚虽然看起来像植物,实际上是动物,而且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,它们为25%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。”专家强调,每一株珊瑚的消失,都可能影响整个海洋生态平衡。
展开剩余77%可现实情况是,国内对观赏性珊瑚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海水鱼,建造家庭珊瑚缸。一位海水爱好者坦言:”好看的珊瑚确实贵,但活体珊瑚缸的观赏效果真的没法比。”
2
监管难题与执法挑战
拱北海关的数据显示,2021年1月至9月,该关共立案查办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案件30起,缴获各类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267千克。这个数字背后,是海关关员日以继夜的严密监管。
“粤港两地牌车辆流量大,每天有数千辆车通过,要做到百分百查验很困难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关关员说,他们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和技术手段,对可疑车辆进行重点检查。
珠海市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指出,走私分子手段越来越隐蔽。”有的把珊瑚伪装成普通石头,有的分装在不同包裹里,还有的利用节假日人流高峰期蒙混过关。”
这种”猫捉老鼠”的游戏,考验的不只是执法部门的专业水平,更是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。
3
国际比较:各国如何保护濒危物种
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,不少国家都有严厉的法律措施。美国《濒危物种法》规定,非法贸易濒危物种最高可判10年监禁并处罚金50万美元。澳大利亚对珊瑚出口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,违法者面临最高10年有期徒刑。
相比之下,我国在濒危物种保护法律体系上也在不断完善。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《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》等法规,为打击走私提供了法律依据。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还存在一些难点。
“关键是要提高违法成本。”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专家认为,目前对个人携带少量濒危物种的处罚力度还不够重,难以形成有效震慑。
4
消费者教育的紧迫性
比执法更重要的,是消费者教育。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”观赏珊瑚”可能是濒危物种,更不清楚这种行为的法律后果。
深圳一家水族店老板说:”很多客户就是图便宜,也不问来源。我们现在都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法证明,宁可少赚点钱,也不敢碰违法的东西。”
海洋生物保护专家建议,应该加强公众科普教育,让更多人了解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性。”保护海洋生态,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。”
5
技术手段助力精准打击
面对日益隐蔽的走私手段,执法部门也在升级技术装备。拱北海关引入了AI识别系统,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轨迹,识别异常行为。X光机、CT机等设备,让藏匿在包裹中的违禁品无所遁形。
“科技是我们最好的助手。”海关技术部门负责人表示,未来还将引入更多先进设备,提高查验效率和准确率。
基于现有信息,笔者认为,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还不够,更需要建立跨部门、跨地区的协作机制。从源头上切断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链条,才能真正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。
6
当法治遇上人心:路在何方
这起走私案的背后,反映的是法治建设与公众意识之间的差距。法律条文再严厉,如果民众缺乏保护意识,执法效果总是有限的。
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:为什么明知违法,还有人愿意冒险?除了经济利益驱动,恐怕还有侥幸心理在作祟。”反正抓不到我”“就这一次不会有事”,这样的想法在违法者中很普遍。
教育部门、媒体、社会组织,都应该承担起科普宣传的责任。让保护濒危物种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,而不只是执法部门的单打独斗。
这起案件提醒我们,生态保护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。当海洋生态系统崩溃时,受影响的绝不只是那些海洋生物,人类自己也将承受严重后果。
保护濒危物种,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。这场较量没有旁观者,每个人都应该站在正义的一边。
声明:文中信息皆为个人观点,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广东省